第86页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    在这些跟着乐安多年、对乐安忠心耿耿敬仰有加的侍卫看来,那可真是——呸,你小子也配?

    所以说,不般配,一千一万个不般配。

    况且,也不止侍卫们这般崇敬亲近乐安的人如此认为。

    而是几乎人人都这么认为。

    那些名利场里打滚浸润十几年,早滚成一颗油锅里的圆石头的大人们觉得,不般配。

    他们也觉得睢鹭配不上乐安。

    在他们眼里,睢鹭这等人,当个乐子玩物也就罢了,可真要说成亲,要成为乐安公主正儿八经的驸马,他们便打心眼儿里觉得不合适,不般配,不可能,觉得乐安公主这般有权有势的人,合该养面首、玩小倌,而不是自降身份,跟个看着就像面首苗子的货色谈婚论嫁。

    那就是平白降了身份,没了格调。

    还有那些知道点此次科举改革幕后的官宦人家,几乎各个都觉得,乐安公主之所以跟睢鹭这么一个人扯上关系,就是随手扯了个幌子,以此为借口撕开科举改革的序幕,而如今,科举改革落幕都快结束了,那么之前随手扯的幌子,自然也该扔掉了。

    ——这也是坊间会有人赌睢鹭何时被逐出公主府的原因。

    而那些不知晓那么多弯弯绕绕,也没被权势的大染缸染地满身油污的普通百姓和闺阁小姐,也觉得他们,不般配。

    因为他青春年少,年华正好,又长得那样一张蒙天恩宠的好相貌,无数与他同龄的美貌小姑娘可供他挑选,何必要糟践自己,选个能做自己娘的半老徐娘?

    而她,任她再有泼天的富贵,滔天的权势,她也只是个已经四十出头的女人,一个早过了花期的女人,这样的女人,要么守着夫君孩子相夫教子,要么不甘寂寞了,就寻个年纪相当的人另嫁,同样年纪的男人才跟她是同类人,才能能跟她走得更远、更懂她。

    至于嫁个能给自己当儿子的少年?

    那自然是,除了荒唐,还是荒唐。

    所以,不管哪个人看,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,这两个人,都不般配。

    于是他们的关系,便只能是一方见色起意,一方有心攀附,而结果,也无非逢场作戏,露水情缘,迟早一拍两散。

    至于谈婚论嫁,乃至白首偕老?

    没人信。

    侍卫心里这般想着,也差点脱口而出。

    但在他脱口而出前,却有另一个声音从屏风后,乐安公主所处位置的斜侧方传来。

    ——“因为不般配。”

    那是个一听即知是少年的声音。

    侍卫愣愣看过去,便见隐隐约约的薄纱屏风后,公主所靠软塌的旁边,竟还坐着一个人。

    而公主那句话,自然也是对他说的。

    一个哪怕坐着,也能看出身形修长,如松如柳的少年。

    隔着屏风,侍卫看不清少年容貌,只看得出他就在公主所靠软塌的一头的地上,盘腿箕踞坐着。

    他与公主,一坐一卧,一个在榻上,一个在地上,相距不算近却也不算远——两颗头颅只差一人的距离,而隔着隐约的薄纱屏风,侍卫看不清两人面目,只能看到两人满头青丝如墨,一个倾泻在榻上、在侍女手中,一个散在地上,在或许她手心能触及的地方。

    “般配啊……”公主接了一声,随即咯咯笑起来。

    “若这世间婚嫁,只看般不般配,倒是简单太多了。”

    世间般配夫妻何其多?

    当年的受宠公主李臻和世家嫡子卢玄起。

    后来的患难与共的流亡孤女臻臻和有志青年齐庸言。

    再近些还有卢嗣卿和那位不知名的崔姓女,崔嫚儿小姐和那位卢家少年……

    哪一对儿不是世人眼里的般配夫妻人选?

    可又有哪一对儿,做到了相守相爱到老?

    所以,看着般配不般配,真的很重要吗?

    第42章 这一次,我送您出嫁……

    弘文馆, 校书郎。

    乐安话落,睢鹭还未有什么反应,刚刚端着冰镇樱桃进屋的冬梅姑姑, 已经“啪”一声将水晶碗放下, 疾步走到乐安身前。

    “那姓齐的又弄了什么幺蛾子?!”

    乐安懵了一下。

    随即反应过来,哈哈笑道:“不是,跟他没关系。”

    弘文馆校书郎, 当年齐庸言科举入仕后,就是从这个九品小官做起, 也是冬梅姑姑认识他时的官职,因此下意识地,便将这个官职跟齐庸言挂钩,一听到便想起他。

    冬梅姑姑还将信将疑,“你可别唬我,没关系你平白地怎么提起他?”平常不是听见名字都嫌晦气, 也不让侍女们在她面前提起那人吗?哪次主动提起不是被气到了?

    乐安摆摆手, “真跟他没关系, 我是说校书郎, 又不是说他。”

    “冬梅姑姑,您误会了。”睢鹭也笑着跟冬梅姑姑解释, “公主是说, 让我去弘文馆做校书郎。”

    “校书很好的。”乐安又道, “弘文馆藏书颇丰, 且又有许多学士学子和大儒们往来,是个好差事。哦——还只用当半天差。”

    当然,靠走乐安后门做的校书郎,就算是当差时间, 恐怕也没人会让睢鹭真去校正书籍。

    其实就是给他个身份让他合理出入弘文馆,方便看书罢了。

    以睢鹭的出身,能接触到的藏书极其有限,不然也不会将讹误颇多的医书都记得那般清楚,乐安的书房藏书固然已经算多,但比之弘文馆,那便是大海与溪流之别。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