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4页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    但里正家所有人,却全部默认是秀花的第一个男人、白玉兰亲爹留下的秘方。
    里正五爷爷追问:“已经制出酒了?”
    朱兴德连忙告诉道:“制出来了,就是第一拨做的太少。出来前,我爹还说呢,等再做出些,一定让你老还有村里几位长辈尝尝咱自家酿出的酒。”
    里正五爷爷仍陷入吃惊中,“你外婆上手就成啦?”
    朱兴德摇头,哪有。
    回答前还叹息一声:
    “做什么都不容易。
    时隔这么多年,我外婆全靠回忆。秘方虽然在她心里,但是手生得狠。
    你们是不知道,听说我外婆这些天就没睡个好觉,一天全加上至多睡两个时辰。
    那么大岁数,反复的琢磨,一遍遍试。
    就不提那些差一点儿都不成的细致活要全靠她一人,只说扒玉米制玉米浆留着做酒用,我外婆右手五个手指头肿四个。
    听家里二妹讲,我外婆是故意趁我们不在家才制酒的。
    她怕她想不起来,到头来白忙我们跟着上火。也确实浪费了些粮食,好在通过一次次失败最终制出酒。”
    朱兴德有些话并没有骗人,比如外婆为制酒一天睡不多足,为扒玉米磨出玉米浆手指肿。
    因为昨夜吃韭菜盒子的时候,他看见外婆的手了。
    昨夜和满山一铺炕上睡的,满山也提起,说这些天为制酒给外婆累够呛。
    “没想到你外婆竟然有如此本事。一个女子能记下秘方还能制出来,没让这手艺失传白瞎,且心里是极有成算的。”里正五爷爷如此评价道。
    能没成算吗?
    没下雨前,就找他要背秸秆。
    问干啥也不说,就说需要很多很多柴火和秸秆。
    看来那时候就打算要在家鼓捣酒。
    里正的几位儿子跟着点头,没想到撇子的岳母不是一位普通老太太,这谁能想到呢?
    最开始,撇子的岳母刚来村里的时候,他们还以为撇子家要来位难缠的。那一看就不是位好相与的。唱念做打,想骂谁、埋汰谁都不用打草稿,张嘴就来。
    还曾跑到大地里朝左撇子要钱花,说没事儿要进城溜达。
    当时他们有一个算一个心想:谁摊上这样的岳母谁倒了血霉。
    现在再看,人家撇子哪里是倒霉,别看那位秀花老太太仍然不好相处,但只这一样制酒的手艺能带到姑爷家,能挣钱就抵得上外面一百个老太太。
    “那成,爹啊,咱家粮就卖给撇子家吧。倒是德子啊,刚才你说要多给我们一文钱,一斤多一文,我们没听错吧。”从没见过主动要给提价的。
    朱兴德笑着说,没听错。
    并且这事儿,是家里外婆还有岳父岳母主动提的。
    至于为啥嘛……
    第一百四十三章 一只羊是赶,两只羊也是放
    朱兴德主动解释道:
    “今年在抢收时节,咱们这面各地下大雨。
    前两日,我伯母和我堂哥他们才从县里回来,说县里那面下的更邪乎,途经的地方全是大到暴雨。
    我外婆的意思是,让我干脆打开天窗说亮话,明明白白的告诉大家,今年粮价可能会有点儿波动。别一个村里住着,回头说卖给我家粮食便宜了,这个那个的,好说不好听。
    我爹也嘱咐,说那成了啥事儿,咱要是不讲清楚,别回头被乡里乡亲埋怨咱糊弄人。
    不过,话说回来。”
    朱兴德望着里正和里正的几位儿子诚恳道:
    “五爷爷,几位叔伯,我提下雨影响秋收,你们心里应是有数,真有波动也就是上下调一文两文,这几年一直都是这样。
    再贵就会出现饿死人的情况,谁给咱县当父母官也不能眼瞅着百姓饿死。
    再着,咱们这里下大雨,不代表外地下雨,外地能调粮啊。还很有可能一文不涨呢,对不对?
    当然了,你们要是想等等,等雨停去县里问问的,等涨两文时再卖,咱家也很理解,我就再去别的地方收。
    要是不想等,直接卖给我家,好处也很多。
    一是即便过后粮价没变,我家多给的这一文钱仍不会找大家要。收贵了,我们也认了。
    二一个是,你们不用再操心卖的事儿了。
    住这么近,往我家一拉就行。不用稀泞的天儿,操心出门张罗卖粮还要住店。
    那卖粮,我以前也卖过。
    说句不好听的,粮铺子那些人鼻孔朝天,不知道的以为咱是求着他们买呢。
    你说他们何至于那副面孔,欺负咱老农民没地方卖吗?都讲和气生财,县里包括镇上那些粮铺子也不和气啊。”
    朱兴德说着话,将挂肩上的包袱解了下来,拿出契约书。
    这是要买制酒的好粮食,要动咱家老本收上来不少粮食,还是白纸黑字的写上比较好。
    朱兴德指着那纸张上的字体,笑道:“五爷爷,你老应是能认出我爹的字迹吧,这是我爹亲笔写的。特意说,一定要写上多加的一文钱,怕大家吃亏。”
    变相的告诉,这真是家里长辈让买的。
    也是为了缓解突兀地拿出契约书的气氛。
    在农村,一般情况下不签字画押,让按手印好像不信任对方似的。
    但朱兴德认为一定要有,要写上咱收的是极好的新粮,那是做酒用的不容一点马虎,别回头银钱给了,里头给掺陈粮。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