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2页
人呐,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。
朱兴德的姥姥尹王氏还有点紧张, 连着两次抻抻带补丁的棉袄衣角, 很怕多年不见给外孙丢人露怯,扭头问二儿子:“我看别的院门都关着,就这中间家敞开一半,里面应该有人在。”
朱兴德的二舅舅松了口气, 终于到地方了:“那就推门进去问问吧。大姐提过, 德子和他岳父岳母住在一起,应该就是这家。娘, 你进屋备不住就能见到德子。”
俩人快要冻死了。
一路上, 只在他们西山镇出发时搭到了捎脚车,之后从镇上到游寒村全靠徒步走。又冷又饿。
一听能马上见到外孙, 尹王氏重新鼓起勇气敲大门喊人。
边敲门还边抱怨道:“别提你大姐, 提她我就生气。占你们便宜不算,还跑到这里丢人现眼。她要是没吵嘴说秃噜了,我都不知道她竟然跑到德子这里想占便宜。”
不为大女儿那件事,不是担心德子在岳父家抬不起头做人, 说句实在的, 她一大把年纪压根儿不能折腾来。
她这一趟主要就是来解释的。
“谁呀,是谁来啦?”白玉兰攥着筷子, 家里正吃饭呢。
从屋里出来, 刚走没两步路就看到在大门口探头探脑的老太太。
“你找谁?”
“俺们姓尹, 是西山镇下面大洼子屯的。”
西山镇?
白玉兰心思转了转, 忽然想了起来, 她一拍大腿道:“是德子他姥娘和舅舅吧!”
“对, 我是他姥姥, 这是他二舅。”
“哎呦, 这可真是稀客。”
白玉兰赶紧冲屋里喊了声:“小稻啊,咱家来客人了, 快出来迎迎。”
说完就急走几步,紧忙张罗让进屋。
朱兴德的二舅舅背了大包, 包里放了一只小狗。
朱兴德的姥姥挎着一个包袱,里面装了点儿盘缠以及给甜水带的礼物:粘豆包。
俩人进屋,屁股没坐热就弯腰翻兜子分东西。
“我也不知道你们缺啥,正好村里有家下了一窝狗崽, 我就挑那厉害的要来一只,养大了能给看家护院。”
朱老爷子隔了这么多年,突然见到老亲家也挺激动, 饭不吃了就坐在炕沿边唠嗑道:“来就来,你这么远的路带什么狗, 一路上多难照应,那是活物。快坐快坐,快别忙了。”
可尹老太太哪有心思坐下。
听说朱兴德不在家,要说不遗憾是假的,就怕下一次等不到见外孙一面。身体一年不如一年,岁数也越来越大,来一趟太不容易。
尹老太太只能退而求其次一眼眼细瞅外孙媳妇小稻, 又拽着甜水的手不放,给甜水都有些吓着了,因为她抹上了眼泪:“孩子长这么大, 俺才见着。外孙媳妇也是头一回见。德子成家那阵, 他姥爷病重离不得人,想来没法来。我来晚了, 德子他爷爷, 德子她岳母,还有小稻啊,你们别挑理。”
其实之后几年,她大儿子倒是来过这镇上干活,按理应该来见见朱兴德,毕竟娘亲舅大。
她想过让大儿子跑趟腿,帮她看眼老闺女唯一的血脉过的咋样。可是她家那大儿媳妇不是个好饼,认为朱兴德是穷鬼,很怕沾了穷亲戚。私底下不让大儿子登门见外甥。
而大儿子呢,又听媳妇的摆弄。
她问老大来镇上干活见过德子没?大儿子含含糊糊说见了,她就知道是在撒谎。
撒谎拆穿了也没招,大儿子前两年也当了爷爷,一把年纪了,她又不能失望至极给抓起来打一顿。
总之,也是日子艰难,干完这样活忙起那样事儿,她陆陆续续这些年先后照顾几个儿媳妇生娃。儿媳妇们生完,孙媳妇接着生,这才一晃多年没来看外孙。
这回大儿媳妇不拦着她来见外孙了,因为外孙能耐了。
大闺女回娘家说的。
朱老爷子摆手道:“亲家母啊,几年不见你咋还客气上了,要说挑理,也该是你们那头挑理,德子早就应该去看你。可是家里一直没断事情,我又病了小一年,才见好,小稻这又生了老二,这才没回姥姥家。等德子回来的,我非得让他带着媳妇孩子去你那里坐坐。”
白玉兰热情的倒糖水,让尹婆子坐炕里唠嗑暖和暖和,闻言也跟着解释说:“可不是,要去的。其实德子本打算过年就去一趟,要不我咋能知道西山镇大洼子屯呢,一听就知道是你们。就是他常挂嘴边念叨的。无奈这又有了事情离开家没成行。”
白玉兰又对朱兴德的二舅说:“这回算是认识家门了,往后你们这几位当舅舅的一定要常来。咱这可是实在亲属。打个不恰当的比方,今儿你们要是没上门,咱们两家都没见过面,在外面走顶头碰打到一起去都不知道是自家亲戚,那哪能行。”
二舅舅憨厚点头:“对的对的,要常走动。”
在几人聊家常的空档,秀花特意观察一番尹老太太和朱兴德二舅的做派。
秀花心里有数了。
你看带狗来,狗换个说法不是肉吗?人家给抱来了,还给带点儿粘豆包给孩子当礼物。
这说明就不是那种上门打秋风的亲戚,是个知情知趣的,不一定是要上门借粮借钱。看来德子的姥姥家也不全是他大姨那种货色,那咱就更要做到位。不能抠抠搜搜。
秀花指挥小稻麻利去煮两碗热汤面条招待尹婆子和尹舅舅,打点儿肉酱卤。又支使小豆去祖宅喊左撇子回来招待客人。
朱兴德的姥姥尹王氏还有点紧张, 连着两次抻抻带补丁的棉袄衣角, 很怕多年不见给外孙丢人露怯,扭头问二儿子:“我看别的院门都关着,就这中间家敞开一半,里面应该有人在。”
朱兴德的二舅舅松了口气, 终于到地方了:“那就推门进去问问吧。大姐提过, 德子和他岳父岳母住在一起,应该就是这家。娘, 你进屋备不住就能见到德子。”
俩人快要冻死了。
一路上, 只在他们西山镇出发时搭到了捎脚车,之后从镇上到游寒村全靠徒步走。又冷又饿。
一听能马上见到外孙, 尹王氏重新鼓起勇气敲大门喊人。
边敲门还边抱怨道:“别提你大姐, 提她我就生气。占你们便宜不算,还跑到这里丢人现眼。她要是没吵嘴说秃噜了,我都不知道她竟然跑到德子这里想占便宜。”
不为大女儿那件事,不是担心德子在岳父家抬不起头做人, 说句实在的, 她一大把年纪压根儿不能折腾来。
她这一趟主要就是来解释的。
“谁呀,是谁来啦?”白玉兰攥着筷子, 家里正吃饭呢。
从屋里出来, 刚走没两步路就看到在大门口探头探脑的老太太。
“你找谁?”
“俺们姓尹, 是西山镇下面大洼子屯的。”
西山镇?
白玉兰心思转了转, 忽然想了起来, 她一拍大腿道:“是德子他姥娘和舅舅吧!”
“对, 我是他姥姥, 这是他二舅。”
“哎呦, 这可真是稀客。”
白玉兰赶紧冲屋里喊了声:“小稻啊,咱家来客人了, 快出来迎迎。”
说完就急走几步,紧忙张罗让进屋。
朱兴德的二舅舅背了大包, 包里放了一只小狗。
朱兴德的姥姥挎着一个包袱,里面装了点儿盘缠以及给甜水带的礼物:粘豆包。
俩人进屋,屁股没坐热就弯腰翻兜子分东西。
“我也不知道你们缺啥,正好村里有家下了一窝狗崽, 我就挑那厉害的要来一只,养大了能给看家护院。”
朱老爷子隔了这么多年,突然见到老亲家也挺激动, 饭不吃了就坐在炕沿边唠嗑道:“来就来,你这么远的路带什么狗, 一路上多难照应,那是活物。快坐快坐,快别忙了。”
可尹老太太哪有心思坐下。
听说朱兴德不在家,要说不遗憾是假的,就怕下一次等不到见外孙一面。身体一年不如一年,岁数也越来越大,来一趟太不容易。
尹老太太只能退而求其次一眼眼细瞅外孙媳妇小稻, 又拽着甜水的手不放,给甜水都有些吓着了,因为她抹上了眼泪:“孩子长这么大, 俺才见着。外孙媳妇也是头一回见。德子成家那阵, 他姥爷病重离不得人,想来没法来。我来晚了, 德子他爷爷, 德子她岳母,还有小稻啊,你们别挑理。”
其实之后几年,她大儿子倒是来过这镇上干活,按理应该来见见朱兴德,毕竟娘亲舅大。
她想过让大儿子跑趟腿,帮她看眼老闺女唯一的血脉过的咋样。可是她家那大儿媳妇不是个好饼,认为朱兴德是穷鬼,很怕沾了穷亲戚。私底下不让大儿子登门见外甥。
而大儿子呢,又听媳妇的摆弄。
她问老大来镇上干活见过德子没?大儿子含含糊糊说见了,她就知道是在撒谎。
撒谎拆穿了也没招,大儿子前两年也当了爷爷,一把年纪了,她又不能失望至极给抓起来打一顿。
总之,也是日子艰难,干完这样活忙起那样事儿,她陆陆续续这些年先后照顾几个儿媳妇生娃。儿媳妇们生完,孙媳妇接着生,这才一晃多年没来看外孙。
这回大儿媳妇不拦着她来见外孙了,因为外孙能耐了。
大闺女回娘家说的。
朱老爷子摆手道:“亲家母啊,几年不见你咋还客气上了,要说挑理,也该是你们那头挑理,德子早就应该去看你。可是家里一直没断事情,我又病了小一年,才见好,小稻这又生了老二,这才没回姥姥家。等德子回来的,我非得让他带着媳妇孩子去你那里坐坐。”
白玉兰热情的倒糖水,让尹婆子坐炕里唠嗑暖和暖和,闻言也跟着解释说:“可不是,要去的。其实德子本打算过年就去一趟,要不我咋能知道西山镇大洼子屯呢,一听就知道是你们。就是他常挂嘴边念叨的。无奈这又有了事情离开家没成行。”
白玉兰又对朱兴德的二舅说:“这回算是认识家门了,往后你们这几位当舅舅的一定要常来。咱这可是实在亲属。打个不恰当的比方,今儿你们要是没上门,咱们两家都没见过面,在外面走顶头碰打到一起去都不知道是自家亲戚,那哪能行。”
二舅舅憨厚点头:“对的对的,要常走动。”
在几人聊家常的空档,秀花特意观察一番尹老太太和朱兴德二舅的做派。
秀花心里有数了。
你看带狗来,狗换个说法不是肉吗?人家给抱来了,还给带点儿粘豆包给孩子当礼物。
这说明就不是那种上门打秋风的亲戚,是个知情知趣的,不一定是要上门借粮借钱。看来德子的姥姥家也不全是他大姨那种货色,那咱就更要做到位。不能抠抠搜搜。
秀花指挥小稻麻利去煮两碗热汤面条招待尹婆子和尹舅舅,打点儿肉酱卤。又支使小豆去祖宅喊左撇子回来招待客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