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7页
以前她总骂小麦是破落户出来的,扒上她儿子这“高富帅。”
那话,她自己心里承认,有点儿冤枉人。
要她说,真正的破落户该是拿自己孩子都不当回事儿的。各村这样的还不少呢,尤其是姑娘家。有的那爹娘就像是打发什么似的,啥也别从娘家拿,恨不得临出嫁前那顿饭都让饿着肚子到婆家吃。
就这样的,还想指望婆家对待好?你娘家都不拿自个闺女当人看呢,能让婆家人瞧得起?
这就和带嫁妆的闺女和不带嫁妆的,那待遇能一样吗是同一个道理。
你看她家小麦,这点上就不能说是破落户了,薄是薄,厚是厚的,啥样的新棉衣都有。
本来她还寻思将去年自己那棉衣拆了,扒出来一斤棉花给小麦拿去做冷天穿的薄棉衣。这就不能扒了,往后只能给新的,人家不缺,要不然给旧的好像咋回事儿似的,以免让小麦那外婆知道又挑理。
“你怎又大雨瓢天的出来啦。”里正爹着急道。
罗婆子要是摔个跟头,回头稀饭儿眼瞅又要下场科举,那不得跟着分心?这娘可真是,没有正溜。这可真是看出你家粮收完了。
“老爷子,我是出来问问你家东院他家大儿媳回不回娘家。”
那家媳妇娘家在杏林村。
罗婆子到了里正家东院就劝道:“那不惦记娘家吗?谁还不是爹生娘养的,又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。你婆婆也有娘家,不能骂你。这要是我儿媳,我就让回去。雨大不好走啊?那让你夫君陪着。眼下犯愁也干不了活,都坐在家里愁眉苦脸干啥。”
罗婆子给那家大儿媳要说哭了,本来就心焦惦记想回娘家。只是婆婆不让。
罗婆子将包袱一递:“快回去看看吧,看的时候顺便帮我去趟老朱家。”
多缺德。
你都说她人缘不好。
她儿子是榜首,还是那么仁义低调个人,见谁都大爷大娘的叫,她这做娘的在村里这么些年却没混出个好口碑,完全和她利己主义有关。
罗婆子寻思,她要是亲自去朱家,回头还要麻烦那面的人送,太折腾咱家人。她搅合别人去杏林村更方便。
……
朱家。
罗峻熙疑惑地望着从青柳村来的两口子:“我娘只给我大姐夫捎口信儿,说家里全忙完了让放心,就没有什么话要捎给我吗?”
“没有。”
罗峻熙:“……”
这面才说完话,一辆风尘仆仆,板子被浇透透的骡车进村了。
朱家伯母一把推开自家大门,当即愣住。
第一百三十二章 和离
一院子的人,正在干活。
下大雨了,坐家里啥也干不了,闲在家听雨声还闹心。
村里人为感谢朱家大德子死乞白赖劝说收地才让许多家减少损失,好些家的壮小伙,听说朱兴德正在家里忙乎,主动顶雨跑到朱家帮忙。
朱兴德正带领大家,在雨中做玉米楼子。
打算效仿罗家。
罗家的玉米楼子,是罗峻熙去地主同窗家吟诗作对看回来的。
回头忙里偷闲,给他娘画了张图纸。
凡是儿子出手的,罗婆子都当宝贝一样很是重视,就找人给做了出来,给自家做了一个小型的玉米楼。
然后朱兴德去罗家干活瞧见后,他也跟着效仿。
这两天收完地,不耽搁晾晒,朱兴德就没有一刻闲着的时候,从早忙到晚就为忙乎这个。
这不嘛,老朱家院子一侧已经矗立起一栋大玉米楼。
不够用,油布棚子遮雨,下面还堆放着许多没扒皮的苞米。
玉米没晒透,下大雨简单先堆放在那里。
想着等回头不下雨了,扒掉苞米叶子再晒一晒,打算再盖一栋玉米楼用作存放。
而所谓玉米楼,属于凌空粮仓,建在院子里房后这都可以。你要是不怕偷,建在院落外面大道上都行。离地面大约一米左右高度悬在半空中,状似小楼。
且构造也极为简单。
用几根粗壮的柱子挖坑埋在地下,悬空处用木板铺好底,横木分上下绑成架子,四周再用高粱杆、木棍、木板这都行给架起来,非常通风。
正面留出个小门用来取玉米,庄稼汉看一眼基本上就会做。
大冬天的,玉米扔在玉米楼里不占仓房地方,更不用着急脱粒,冻苞米冻苞米,不怕冻,照样吃。
据说,这么办,苞米存放的时间还长呢,像大地主家这样的玉米楼最少十多个。
朱兴德干活心思细,盖楼用的秸秆全是高粱的或是向日葵的秸秆,属于植物秸秆,环保又能延长苞米保质期。
当然了,朱兴德不懂啥叫保质期,就听小妹夫说,用那个好。他就没怕麻烦,一点一点的将秸秆编上。悬空的底板以及四周架子还给抹了耗子药。
另外,朱兴德又给玉米楼最上面做了个棚子,像盖草房一样带个盖子。草房都不怕被雨雪浇,可想而知那盖子很是耐用。比罗家上面的盖子还大。这不是想着能遮雨遮雪?以免漏雨让玉米发潮变霉。
此时,金灿灿的苞米堆在玉米楼里,那一看就是晒的干透透的。
而没干透的,全堆放在用油布搭的两个帐篷下面。
院里一堆汉子在顶雨干活。
边干活边嚷嚷,“德哥,你可别花银钱买木头,咱乡下人怎能花钱买那个。我家里存啦,本来是留着给我成亲盖房用,我给你要去。”
那话,她自己心里承认,有点儿冤枉人。
要她说,真正的破落户该是拿自己孩子都不当回事儿的。各村这样的还不少呢,尤其是姑娘家。有的那爹娘就像是打发什么似的,啥也别从娘家拿,恨不得临出嫁前那顿饭都让饿着肚子到婆家吃。
就这样的,还想指望婆家对待好?你娘家都不拿自个闺女当人看呢,能让婆家人瞧得起?
这就和带嫁妆的闺女和不带嫁妆的,那待遇能一样吗是同一个道理。
你看她家小麦,这点上就不能说是破落户了,薄是薄,厚是厚的,啥样的新棉衣都有。
本来她还寻思将去年自己那棉衣拆了,扒出来一斤棉花给小麦拿去做冷天穿的薄棉衣。这就不能扒了,往后只能给新的,人家不缺,要不然给旧的好像咋回事儿似的,以免让小麦那外婆知道又挑理。
“你怎又大雨瓢天的出来啦。”里正爹着急道。
罗婆子要是摔个跟头,回头稀饭儿眼瞅又要下场科举,那不得跟着分心?这娘可真是,没有正溜。这可真是看出你家粮收完了。
“老爷子,我是出来问问你家东院他家大儿媳回不回娘家。”
那家媳妇娘家在杏林村。
罗婆子到了里正家东院就劝道:“那不惦记娘家吗?谁还不是爹生娘养的,又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。你婆婆也有娘家,不能骂你。这要是我儿媳,我就让回去。雨大不好走啊?那让你夫君陪着。眼下犯愁也干不了活,都坐在家里愁眉苦脸干啥。”
罗婆子给那家大儿媳要说哭了,本来就心焦惦记想回娘家。只是婆婆不让。
罗婆子将包袱一递:“快回去看看吧,看的时候顺便帮我去趟老朱家。”
多缺德。
你都说她人缘不好。
她儿子是榜首,还是那么仁义低调个人,见谁都大爷大娘的叫,她这做娘的在村里这么些年却没混出个好口碑,完全和她利己主义有关。
罗婆子寻思,她要是亲自去朱家,回头还要麻烦那面的人送,太折腾咱家人。她搅合别人去杏林村更方便。
……
朱家。
罗峻熙疑惑地望着从青柳村来的两口子:“我娘只给我大姐夫捎口信儿,说家里全忙完了让放心,就没有什么话要捎给我吗?”
“没有。”
罗峻熙:“……”
这面才说完话,一辆风尘仆仆,板子被浇透透的骡车进村了。
朱家伯母一把推开自家大门,当即愣住。
第一百三十二章 和离
一院子的人,正在干活。
下大雨了,坐家里啥也干不了,闲在家听雨声还闹心。
村里人为感谢朱家大德子死乞白赖劝说收地才让许多家减少损失,好些家的壮小伙,听说朱兴德正在家里忙乎,主动顶雨跑到朱家帮忙。
朱兴德正带领大家,在雨中做玉米楼子。
打算效仿罗家。
罗家的玉米楼子,是罗峻熙去地主同窗家吟诗作对看回来的。
回头忙里偷闲,给他娘画了张图纸。
凡是儿子出手的,罗婆子都当宝贝一样很是重视,就找人给做了出来,给自家做了一个小型的玉米楼。
然后朱兴德去罗家干活瞧见后,他也跟着效仿。
这两天收完地,不耽搁晾晒,朱兴德就没有一刻闲着的时候,从早忙到晚就为忙乎这个。
这不嘛,老朱家院子一侧已经矗立起一栋大玉米楼。
不够用,油布棚子遮雨,下面还堆放着许多没扒皮的苞米。
玉米没晒透,下大雨简单先堆放在那里。
想着等回头不下雨了,扒掉苞米叶子再晒一晒,打算再盖一栋玉米楼用作存放。
而所谓玉米楼,属于凌空粮仓,建在院子里房后这都可以。你要是不怕偷,建在院落外面大道上都行。离地面大约一米左右高度悬在半空中,状似小楼。
且构造也极为简单。
用几根粗壮的柱子挖坑埋在地下,悬空处用木板铺好底,横木分上下绑成架子,四周再用高粱杆、木棍、木板这都行给架起来,非常通风。
正面留出个小门用来取玉米,庄稼汉看一眼基本上就会做。
大冬天的,玉米扔在玉米楼里不占仓房地方,更不用着急脱粒,冻苞米冻苞米,不怕冻,照样吃。
据说,这么办,苞米存放的时间还长呢,像大地主家这样的玉米楼最少十多个。
朱兴德干活心思细,盖楼用的秸秆全是高粱的或是向日葵的秸秆,属于植物秸秆,环保又能延长苞米保质期。
当然了,朱兴德不懂啥叫保质期,就听小妹夫说,用那个好。他就没怕麻烦,一点一点的将秸秆编上。悬空的底板以及四周架子还给抹了耗子药。
另外,朱兴德又给玉米楼最上面做了个棚子,像盖草房一样带个盖子。草房都不怕被雨雪浇,可想而知那盖子很是耐用。比罗家上面的盖子还大。这不是想着能遮雨遮雪?以免漏雨让玉米发潮变霉。
此时,金灿灿的苞米堆在玉米楼里,那一看就是晒的干透透的。
而没干透的,全堆放在用油布搭的两个帐篷下面。
院里一堆汉子在顶雨干活。
边干活边嚷嚷,“德哥,你可别花银钱买木头,咱乡下人怎能花钱买那个。我家里存啦,本来是留着给我成亲盖房用,我给你要去。”